关键词 |
四川气体检测仪,广安气体检测仪,浙江气体检测仪,青海气体检测仪 |
面向地区 |
全国 |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蓬勃发展,呼吸机作为临床的常规设备,常用于:严重通气不良,严重换气障碍,神经肌肉麻痹,心脏手术后,颅内压增高,新生儿破伤风使用大剂量镇静剂需呼吸支持时,窒息、心肺复苏,任何原因的呼吸停止或将要停止等严重关切生命的特殊时刻,它地提高了危重病人救治的成功率;同时呼吸机还在提高呼吸疾患者睡眠质量,增加舒适感上起到重要作用。
呼吸机基本原理是将医用空气和氧气混合,并按一定的通气模式和呼吸气道力学参数,通过使用者管路将空氧混合气体传送给使用者,用以强制或辅助呼吸,从而维持使用者的呼吸功能。所以其各性能参数的准确与否,决定了抢救成功率和临床救治质量。
目前临床使用的呼吸机,通常按照对使用者是否造成创伤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创呼吸机,一类是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应用时需要对使用者气管,呼吸机直接连于气管处工作,常用于急救时呼吸支持。无创呼吸机是经面罩或鼻罩连接于使用者进行工作,常用于辅助呼吸治疗或增加呼吸舒适感。
家用呼吸机一般为无创呼吸机,操作比较简单。在使用时应注意通气管路的连接是否到位,是否有漏气现象,使用一定时间后要对管路进行必要的清洁,消毒。可以通过在出气口连接气囊,然后通过观察呼吸机屏幕上参数示值,对设定参数与监测得到的参数进行比较,简单地测试输出的准确性。有条件的话,可以每年进行一次的校准。
风吹雨打是十分普遍的自然现象。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风向和风速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讴歌它、观察它、测量它。甲骨文中已有祭祀东、南、西、北四方风神的记录,并对风向设定的名称。
早在先秦时期已制造了风向仪???(qi?n)。汉代文献《淮南子》说:“?之见风也,无须臾之间定矣。”?又称谍,取侦察风向之意。?的结构简单:立一风杆,杆上系有丝帛做成长条形“旗”,称“示风器”,器上系一小铃挂在高竿上,风吹铃响。设有的观测者监听铃声并看旗被风吹动的方向以报风向。西汉时风向器除“?”之外,还有相风鸟。“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铜凤凰下部有转枢,插在一个圆槽内即可随风转动,使凤凰头部总是指着风吹来的方向。“下有转枢”暗示转枢必与下一层的转动机件相连,可能装有一种记风速的器件,是风速计的。东汉至三国改用木鸟作风向仪,更为轻便,并且使用也更普遍了。
唐代科学家李淳风(公元602年?公元670年)在他的著作《乙巳占?占风远近》中根据风对树产生的力来估测风速。“树叶微动,风速约十里;树叶沙沙作响,风速则日行百里;树枝摇,二百里;堕叶,三百里;折小枝,四百里……。”再根据树的摇动情况定出风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坠叶,五级折枝,六级折大枝,七级飞沙石,八级拔大树及根。”外加“无风”、“和风”共十级。与近代各国对风等级划分相差不多。
“刹那”,外来语,常见的“刹那”、“瞬间”、“弹指”、“须臾”等字眼,都是时间非常短暂的概念。古代印度梵语“刹那(ksana)”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极短的时间;瞬间。那到底这一刹那是多久呢?
在东晋佛陀跋陀罗和僧人法显共同翻译的佛经《摩诃僧祗律》(该书的梵文本是法显在晋安帝义熙八年也即公元412年从印度获得并带回中国的)卷十七中有这样的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据此,我们不难做出如下的推算:一日一夜24小时中有30个“须臾”,600个“罗预”,12000个“弹指”,24万个“瞬间”,480万个“一念”或者说是“刹那”;再进一步细算,因为一昼夜24小时共有86400秒(1440分钟),那么一须臾则为2880秒(48分钟),一罗预为144秒(2.4分钟),一弹指为7.2秒,一瞬间为0.36秒,一刹那为0.018秒。
通过此番计算,不仅得知了“一刹那”的时间有多长,而且也得知了“一须臾”、“一罗预”、“一弹指”、“一瞬”和“一念”等词汇的具体时长,从而为我们今后更准确地使用诸如“须臾间”、“弹指间”、“转瞬间”、“刹那间”、“一念之间”等用语,提供了一个“量”的参考。
全国气体检测仪热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