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心理咨询刘聪文,小学生学习困难找青少年心理平台刘聪文,初中生抽烟喝酒找刘聪文,青少年抽烟喝酒找钱丹塞恩心理平台 |
面向地区 |
全国 |
一、你是否记得内心的阳光小孩
阳光小孩就是快乐的内心小孩,他也是潜意识的组成部分。他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看待世界的观念是正确的。你可以把他看成是一个无忧无虑、积极主动、快乐活泼、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孩子。他从不怀疑自己,喜欢自己本来的样子,不会因为别人怎么样就对世界充满怀疑。
深入探究,内心的阳光小孩其实就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得到的积极影响和让童年的我们感到快乐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拥有活力和冒险精神,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阳光小孩的自我价值感没有受到损害,所以他眼中看到的是生活积极向上的一面。
如果我们的内心一直被这样的阳光小孩影响,那么我们必然也能积极地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能处处发现生活的美好,遇到问题时也能积极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让情绪控制自己,在情绪中痛苦。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阳光小孩。即使是童年过得非常悲惨的人,也会从自己的某些经历中,感受到生活阳光积极的一面,也有一部分健全的性格。比如一个成天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当他一个人来到原野上,尽情玩耍时,他也会感受到快乐,给自己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即使大家都说他是个坏孩子,他内心深处也有善良的一面。
当一个孩子决定去冒险的时候,他会战胜内心的恐惧,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且在探险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勇气,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当这个孩子长大,如果他依然保留着那份敢于冒险的勇气,那么他就不会害怕生活的不确定性,勇敢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不会觉得手足无措。
再想想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为从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比如我们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美与丑,就会对自己的外在形象感到不满意,甚至因为自己长得不够好看而烦恼不已。如果我们用阳光小孩子的心态去看待美与丑,就会发现,无论自己长成什么样子,都认为这是美好的,不会嫌弃自己本来的样子。
由此我们发现,找到内心的阳光小孩,并且用阳光小孩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就会减少很多问题,许多烦恼也就不再是烦恼了。
在本书中,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就是与内心的旧模式告别,不再用老眼光看待生活,看待一朵花不再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种植物,而是一个绽放的笑脸。内心有一个坚持到底的目标,用新的模式替代旧模式。这样我们就会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生活,感受到更多的美好。
发现阳光小孩你还可以理解为用新的思路去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假如我们原来做什么事情失败的时候想到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比不上别人,内心感受到痛苦和无奈。当我们改变旧有的思维模式,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失败,就会从失败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知道自己究竟哪里没有做好,找到问题出现在哪里,让下一次成功的概率变高。
需要注意的是,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并不是重新创造自己的思维模式。人们常常认为改变自己就是脱胎换骨,实际上如果你的内心没有积极正确的一面,是很难重获新生的。实际上,我们内心本来就有积极阳光的一面。在童年的经历中,那些快乐的印记都会形成阳光小孩。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中本来就住着一个阳光小孩,只是因为阴影小孩的力量太强大了,导致我们总是被阴影小孩影响,忘记阳光小孩的存在,以至于有些人都忘记了阳光小孩的存在。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内心的信念从阴影小孩身上转移到阳光小孩身上,让阳光小孩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用他的信念去影响我们的想法和行动,用他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明白自己其实生而荣耀。
600-心理健康-情绪
二、发现阳光小孩的关键是明确责任
关于寻找阳光小孩,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我们只有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时,我们才会主动去影响自己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弄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才会主动做出改变,才有可能主动去寻找阳光小孩。
生活中,我们常常以为很多事情都是别人的责任,即使这件事自己参与其中,主要责任也是在别人身上。比如自己前几天上班迟到,是天气和交通这些外在因素导致的;自己昨天和朋友闹矛盾,非常生气,是别人招惹的。我们常常责怪别人却没有去思考这其中自己负有怎样的责任。
忽略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其实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控制按钮交到别人手中。比如有一位男士,在家里倒牛奶的时候,不小心把牛奶弄洒了,妻子因此责怪他一点小事都做不好,他认为妻子这是在否定他的人生价值,认为他是一个没有用的人,立刻对此大发雷霆。他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情绪按钮放在妻子的手中,因为妻子一句话就燃起心中的怒火。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被外界许多事情影响,但是终决定我们的行为和观点的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懂得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就不会这样轻易地爆发情绪,而是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锻炼我们的心智。
在有些事情中,比如改变自己这件事,你承担一定的责任,才有可能变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就如一个孩子被同学欺负了,家长告诉他很多解决办法:“你可以告诉老师,也可以勇敢地警告别人或者狠狠地打回去……”
孩子对于家长给出的任何建议都表示自己不接受,自己做不到,他只希望别人主动停止欺负他的行为,对他友好一点。孩子这样做其实就是把让自己不再受欺负这件事的主动权交给别人,让别人对自己负责。
但是你想一个天生就爱调皮捣蛋的同学,怎么会主动停止欺负一个完全不敢反抗的人?孩子的这种期望就是一种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奢望。只有自己承担责任,让自己变得强大,别人才不会继续欺负你。
在成人世界中也是一样,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和各种糟糕的状态归咎于别人。当我们遇上堵车时,不能只是责怪糟糕的交通状况,而是去思考,如何解决眼前的困境,这样我们就不会变得愤怒了。
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不是本书作者的责任,也不是心理咨询师的责任。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忽视了阳光小孩的成长,你几乎忘记了他的存在,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因导致的。
请你想一想,你的责任是什么,同时你还需要明确哪些不是你自己的责任,把所有的一切都当作是自己的责任,也会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很多人小时候,把照顾家庭,让父母开心当成自己的责任。其实是把父母的责任当成自己的责任。这样的做法看似非常伟大,实际上会导致家庭角色颠倒,本来需要父母照顾的孩子承担大部分的家务,没有时间玩耍,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小心翼翼讨好父母,掩藏自己内心的需求,导致阳光小孩被遗忘在记忆中,内心好像只剩下受伤的阴影小孩,在痛苦中挣扎。
1、奖惩分明
父母应该做到奖惩分明,即孩子做的好时,需要给予奖励,而孩子做的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好时,就给予其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充分运用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即“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如果给予一个惩罚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减弱。”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做得好时,我们给予其奖励,那么这个奖励就是一个正强化,可以提高孩子下次再做出行为的概率。而当孩子做的不好时,我们给予其惩罚,就可以降低孩子下次犯错的几率。通过这种方式,父母们可以不断地修正孩子的行为方式,使得孩子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的预期。
2、鼓励为主,批评为辅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尽量以鼓励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孩子们在正向的预期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期望可以对期望内的人产生影响,使得期望内的人不自觉地向期望方向靠近。
当父母夸奖孩子时,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棒。于是,在父母们的期许和孩子们的良好自我下,孩子就会真的向好的方向转变,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在孩子教育中的应用。
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该是强权和强势!
父母整天暗示我们要给钱,父母问女儿要钱的心理
1、父母缺少安全感
很多父母,童年的生活经历并不轻松,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东西。在他们的认知里,他们觉得钱就是靠谱的东西。他们需要足够多的钱来获取内心的安全感。
当他们看见你事业有成,工作稳定时,他们便觉得你可以贡献一点钱给他们,从而不断的向你伸手。有些父母要钱,并不是为了花在自己的身上,他们可能更多的是自己存在银行里,给子女留着。
2、父母不满意你的消费方式
有些父母,觉得子女消费冲动,或者提前消费,他们会担心子女会陷入到经济危机之中。还有些父母,觉得子女缺少生活压力,一点都不上进,甚至还啃老,他们会担心子女不够成熟,无法承担起家庭重任。
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以找你要钱为理由,让你感受到压力,驱使你上进,让你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他们是在用这样的方式给你攒钱。
3、父母想要跟你建立亲子联结
有些父母,其实并不缺钱,他们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寻求子女的关注。
很多父母都是空巢老人,他们自在家,总会感到孤。如果你经常在外地,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们,也很少跟他们联络,很少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和爱,他们内心会很受伤。
这个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像一个叛逆的孩子一样,不断的暗示你要给钱,来获取你的关注。
4、父母过于在意自己的付出
不得不承认,有些父母是很自私的,他们很在意自己对孩子的付出。他们觉得爱是有条件的,当年他们含辛茹苦的养育了你,你长大了以后就需要满足他们所有要求。
孝顺父母天经地义,但是如果父母不顾及孩子的处境,总是向孩子索求金钱,要求回报,很容易让孩子质疑父母的爱,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主营行业:实用工具软件 |
公司主营:心理咨询,青少年心理咨询--> |
主营地区:广东 |
企业类型:个体经营 |
公司成立时间:2017-01-01 |
员工人数:5 - 10 人 |
研发部门人数:5 - 10 人 |
经营模式:生产型 |
经营期限:1949-01-01 至 2031-01-01 |
最近年检时间:2021年 |
是否提供OEM:否 |
公司邮编:510000 |
公司传真:0769-22177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