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项目 |
交通部粤标,T/GDRTA001-2020 ,T/GDRTA002-2020 ,粤标 |
面向地区 |
全国 |
此次安委会的表态,就基本确认该文件已经下发,或即将印发。也就是说,在2019年年底前,所有两客一危车辆都应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如果没有大的修订,2019年前完成90%以上安装任务的省份,交通运输部将以专项经费的形式给这些省份“以奖代补”,不再直接补贴,而是以规模和效益来做奖励考核。
另外,在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推广应用智能视频监控报警技术的通知》中,附有一个《道路运输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装置技术规范(暂行)》,想必该规范,也将升级为行业标准,而且应该不会让我们等多久。
T/GDRTA001-2020本标准规定了道路运输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系统车载终端的一般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安装要求和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道路运输车辆智能视频监控报警系统中,安装在运输车辆上的车载终端。
终端报警要求
终端应同时具备车内报警和远程报警功能。
车内报警
车内报警应支持以听觉或听觉与视觉联合的方式向驾驶员进行报警。当2个或2个以上报警同时发生时,应驾驶员能清晰区分不同的报警类型。
远程报警
远程报警为终端向监控中心上传报警信息,报警信息内容应包含报警事件名称、时间、经纬度、设备号码、车牌号码、运输单位名称、报警时刻车速、驾驶人身份识别号码和报警证据。报警证据应至少包含如下内容:
a)驾驶员状态监测摄像机和辅助驾驶摄像机在报警时刻的图片,图片分辨率不低于720P;
b)驾驶员状态监测摄像机和辅助驾驶摄像机在报警时刻秒、后5秒(共15秒)的音
视频,视频分辨率不低于D1,帧率不低于15fps;
c)文件证据记录报警点秒、后5秒(共15秒)的车辆状态信息,记录间隔不200ms,
记录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车辆位置、报警时间、报警类型、车速、刹车信号、转向灯信号、6轴陀螺仪数据等信息。
报警存储
终端应具备存储报警证据的功能,以先入先出的方式存储不少于1000条报警证据。
5功能要求
5.1基础功能
终端基础功能应符合JT/T 794中5.1~5.15和JT/T 1076中5.1~5.11的要求,其中:
a)人工报警应符合JT/T 794中5.9.2的要求;
b)超速报警功能应符合JT/T 794中5.9.3超速提醒要求;
c)天线断开提醒、终端故障提醒、侧翻提醒和碰撞提醒应符合JT/T/794中5.9.3自动提醒中的相关要求;
d)人机交互功能应符合JT/T 794中5.11的要求,应能通过语音报读设备与显示设备与驾驶员进行信息交互;
e)多中心接入功能应符合JT/T 794中5.13的要求,并支持以域名方式同时接入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监控中心。
5.3.3 生理疲劳报警
车辆行驶过程中,终端应能对驾驶员的闭眼、疲劳性眨眼、打哈欠进行识别和分析,并在驾驶员出现生理疲劳时进行车内报警和远程报警,且应具备:
a)能够在全部工况环境下(至少包括白天、夜晚、顺光、侧光、逆光、树荫阳光交替闪烁、车辆
振动等)实现对驾驶员疲劳状态的识别;
b)在驾驶员佩戴帽子、眼镜、墨镜(红外可穿透)等情况下正常工作;
c)“闭眼持续2s以上”行为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不低于95%,识别和报警总延迟应小于1.5s,远
程报警信息应包含报警点驾驶员面部特征的照片和驾驶员闭眼动作的视频及疲劳程度值(疲劳程度等级为9,即KSS中的“非常困倦”);
d)“1min内疲劳性眨眼6次"行为的检出率和准确率不低于95%,识别和报警总延迟应小于1.5s,
远程报警信息应包含报警点驾驶员面部特征的照片和驾驶员后一次眨眼动作的视频及疲劳程度值(疲劳程度等级为8,即KSS中的“困倦,保持警醒有点费力”);
e)“5min内3次打哈欠”行为的检出率和准确率均不低于95%,识别和报警总延迟应小于1.5s,
远程报警信息应包含报警点驾驶员面部特征的照片和驾驶员后一次打哈欠的视频及疲劳程度值(疲劳程度等级为7,即KSS 中的“困倦,保持警醒不费力”);
f)生理疲劳发生时,应立即报警(不设置相同报警连续触发时间间隔)。
a)能够在全部工况环境下(至少包括白天、夜晚、顺光、侧光、逆光、树荫阳光交替闪烁、车辆
振动等)实现驾驶员双手同时脱离方向盘形式的识别;
b)检出率和准确率均不低于95%;
c)识别和报警总延迟应小于1.5s;
d)相同报警连续触发时间间隔范围应在120s ~300s。
5.3.10 偏离驾驶位报警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检测到驾驶员头部偏离出驾驶员监控区域持续5s及以上,或摄像机监控区域偏离驾驶员监控区域持续5s及以上时,进行车内报警和远程报警,且应具备:
a)能够在全部工况环境下(至少包括白天、夜晚、顺光、侧光、逆光、树荫阳光交替闪烁、车辆
振动等)实现对驾驶员偏离行为的识别;
b)检出率和准确率均不低于95%;
c)识别和报警总延迟应小于1.5s;
d)相同报警连续触发时间间隔范围应在600s ~3600s,默认设置为3600s。
5.3.11设备遮挡失效报警
终端应能识别到以下干扰行为并进行车内报警和远程报警,且应具备:
a)识别准确率和检出率不低于95%;
b)摄像机被不透光的材料遮盖5s及以上,识别和报警总延迟应小于1.5s;
c)驾驶员佩戴红外阻断型墨镜5s及以上,识别和报警总延迟应小于1.5s;
d)相同报警连续触发时间间隔范围应在600s ~3600s,默认设置为360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