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高一女孩心理辅导,厌学心理咨询,孩子心理咨询,孩子心理疏导 |
面向地区 |
全国 |
我们有许多生活上和个性上的摩擦冲突。我们都是带着伤痛长大的生命,后来开始生命内在的学习与疗愈
但,生命的深层还隐藏着未被察觉或未被完全疗愈的伤口,所以两个受伤的生命碰触在一起的时候,就容易互为加害、受害的循环,就像两条纠缠的绳索,把彼此打成死结
在生命成长的学习上,有一个比喻:我们有一根受伤的手指头,放到一杯盐水里,手指头会感到刺痛,这时候我们是抱怨这杯盐水?还是检视我们手指头的伤口?
前者的生命会停留在不断的抱怨和指责的状态,而且还会发现身边的盐水愈来愈多,到处都是,苦不堪言。
后者的生命会因疼痛而检视进而处理和医治,因此愈来愈可以接触各种咸度的盐水而从容自在,生活是愉快的,因为痛苦和困难会让生命不断成长成熟。
当我用责问的口气跟孩子对话,孩子他就开始「积非成是」。他明明是错的,他不承认错;他明明是错的,他就强辩他没有错。一个孩子会离开他原来的是非判断,是他自己愿意这样?还是他常常被环境、被旁人逼迫,因为孩子承受压力,所以他就被迫这样去做。只
有在「了解」与「被了解」的情况底下,孩子才不会这样;常常因为「了解」与「被了解」之后,孩子会承认他的错。一个孩子承认他是错的,跟我们告诉他:「你这样是错的」,这个对这个孩子的生命是绝然不同的造化。
作为钱丹塞恩发起人,我们无薪奉献,关怀社会的需要,
不只是亲密关系,工作上的伙伴关系也是一样,因为工作上也是密集的相处,所以有很多个性,到后都是隐藏不了的。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意思是,怎么样不要把很多的感觉、情绪都压在心里面;勇敢的找对方谈,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
有时候当我们面对,对老师、主管、长辈会莫名其妙的,没办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感觉。譬如说这个长辈说了某些话让我们感到受伤,但是我们就是无法开口跟他说:「你说的那些话,让我有不舒服的感觉。」然后,我们好像就要把那个不舒服吞下去;试试看表达自己。有时候真的讲了,那位长辈就会很生气吗?他就会很尴尬吗?还是他会觉得说:很不好意思,我讲这样的话让你听了不舒服。
这样的表达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去做做看。
我们很容易有这样的预设立场,因为我们传统有那种观念--劝和不劝离。好像一个人结了婚,就要好好地维持婚姻;而这个婚姻本身已经没有力气再前进,但是我们一直给当事人鼓励,叫他要忍耐,叫他还要想方设法。
很重要的是去感觉当事人本身的状态。对于婚姻他怎么描述;如果他努力过了,他自己的生命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不断的去学习跟成长,但是他的另外一半一直无动于衷,他的另外一半一直被自己的生命课题卡在那里;那这个人要不要继续跟这一段关系奋战下去?
那很多时候说不定谈判离婚,对另外一个人反而造成一个很大的启发的作用;譬如说离婚之后,两个人的生命都得到造就。所以问题不是「离」跟「不离」。
一个孩子读到初中、高中了,他不想念书,他想要休学,想要退学;我们是辅导他克服困难,继续学习,还是我们要支持他就休学、就退学?
我们没有预设立场,完全是在跟对方接触的过程中去感觉,感觉他自己本身的意愿,还有整个情况、局势怎么样对他的生命是好的。
但是又不是完全无视于他们的想法、作法,或者是被他们呼咙,好像他们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做父母的都不知道。
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怎么样带着爱,带着一种喜悦,看着「即是生命在错误中,但生命也在接受锻炼」。
我们做父母的怎么样带着喜悦在看待,而不是带着愤怒看待之。怎么样耐住性子,好好地跟青少年谈;怎么样展现成人的智慧,是要跟他当面谈呢?还是要私底下给他写一封信、传一个讯息?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很重要的是带着一种喜悦、平和的态度来做这样的事。
跟这样的伴侣相处,我们要反问自己:
我内心的孩子会玩吗?喜欢玩吗?
我们两个可以玩在一起吗?
他想玩的东西跟我想玩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我玩他想玩的,那他会玩我想玩的吗?
我的内在小孩,想要去玩的是什么?
我可以邀请我的另一半,他陪我像我陪他一样,我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吗?
搭建会员交流、学习平台,开展健康养生知识讲座;开展社区义工服务;健康宣传资料的发放;建立协会网站,科普健康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