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泽物探图_物探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测量原理 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主要是通过布设多个电极,利用多芯电缆将其连接到电极转换器,然后电极转换器通过形成不同的电极排列装置和不同的电极距,实现对地下介质的快速监测。电极距与电极数量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的探测距离和精度息息相关,电极数量越多,电极距越大,则探测的深度越大,精度越低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法有多种电极排列方式,其中使用较多结果也较为准确的分别为温纳装置沙又称为a 装置) 偶极装置( 又称为B装置) 微分装置( 又称为y装置)。这些都是典型的四级装置,所有的电极既是供电电极又是测量电极其主要差异是供电电极和测量电极的排列不同以温纳装置为例,假设A和B分别是供电电极,M 和N分别是测量电极,电极距为a,即AM=MN=NB=a,开始测量时,四个电极依次向右测量,得到第1层电阻率分布图像。当测量第2层时,电极距增大一倍,即AM=MN=NB=2a,且电极依次向右移动,得到第2层电阻率分布图像。以此类推,当测量第n 层时,AM=MN=NB=na,得到第n层电阻率分布图像,且其整个电阻率分布图像为倒梯形。所以,测量的深度越深,获得的地电信息越少,测量的精度也越小。温纳装置的电极排列方式为AMNB,偶极装置的电极排列方式为ABMN,微分装置的电极排列装置为AMBN。不同的电极排列方式在横向和纵向上的探测精度不同,从而确保了可以获得较多的地电断面信息 矿井物探的探测范围 探测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物探技术可以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的以下的几类地质问题进行勘探: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小断层;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煤层形态以及厚度变化;煤层中所含有的火成岩、包裹体以及夹石;煤系地层中的陷落柱以及岩溶;煤层底板的稳定性及其裂隙;岩石、煤层以及瓦斯的带;煤层中的自然发火地带;开采巷道与灾害性地质构造、煤层之间的距离;突水通道以及被淹巷道的位置;围岩的疏干效果及其含水性;老窑采空积水区以及带压水潜在的构造的实际位置。 联系测量 (1)需要确定相邻矿井的各巷道间及巷道与老塘(采空区)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划定两相邻矿井间的隔离矿柱。不然,就有可能发生大量涌水及瓦斯涌出矿井物探,迫使采矿工作停顿,甚至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2)为解决很多重大工程问题,例如井筒的贯通或相邻矿井间各种巷道的贯通,以及由地面向井下划定的地点开凿小井或打钻孔等等都需要井上下采用同一坐标系统。
查看全部介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