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瓷器上的元曲
服务项目 |
磁州窑鉴定,磁州窑拍卖,磁州窑,征集 |
面向地区 |
全国 |
磁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大的民窑体系,也是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了中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图所示,该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缠枝牡丹纹梅瓶,高:39.2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7.5厘米。是北宋时期典型梅瓶器型。该梅瓶造型为蘑菇翻卷小口、短颈、丰肩、收腹、内凹足。从整个造型看,端庄挺拔,器物线条流畅,型体饱满、匀称、轻盈,充满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非常生动。制作技艺高超,装饰法特,纹饰生动、精美,口部、腹部、裙部及足部,分割点比例对称,艺术感,显示出磁州窑技术的娴熟,能代表表现宋磁州窑典型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珍罕瓷器,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文物价值。
类似的白地黑彩剔花梅瓶,在国内是所知同类器物的大件不多见器物之一,此梅瓶运用了磁州窑白地黑彩剔花装饰技法,白地黑彩剔花是磁州窑装饰技法当中为的种类。在日本异常深受珍爱,称其为“白地黑搔落”,是磁州窑艺术中为名贵的品种,视为至宝。
在国外藏于日本兵库县白鹤美术馆一件,纹饰为龙纹。被日本及民间视为国宝级器物,几年前,国内外有关估价6000万元人民币。
概况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是中国的民间陶瓷窑系,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彭城和磁县等地,是北方陶瓷的代表。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磁州窑是宋代成就,富有民间特色的瓷窑。
磁州窑系庞大黄河南北均有此类风格制品,清末民初,此窑大量生产青花制品,覆盖华北华南广大地区,兰花花碗、盘等用品。代表民间青花的盛世。现代已成为中国大的瓷区之一,其产品深受人民喜爱。具有的欣赏、收藏、使用价值。
历史沿革编辑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临漳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
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
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为。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
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一直以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民间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清未由于“洋瓷”的大批调入,致使磁州窑生产下降,品种锐减,传统的艺术风格渐趋没落,彭城镇仅剩缸磁窑130等座,瓷业工人千余名。
磁州窑古窑编辑
磁州窑系泛指以磁州窑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宋元时期生产化妆白瓷、彩绘瓷和化妆土剔刻花装饰瓷器的民间窑场。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4]
1.修武当阳峪窑
位于河南修武县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乡当阳峪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20世纪30年代,在焦作煤矿任职的英国人R.w.Swallow曾调查过当阳峪窑址;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在窑址发现了一通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碑文说明了创建窑神庙的原因及其与耀州窑的关系。及其该窑产品以白釉为主,酱釉次之,黑釉、褐釉、绞胎、绞釉、三彩、绿釉等较为少见,造型有碗、盘、钵、罐、灯、壶、花瓶、瓷枕等。白底釉下彩绘划花是当阳峪窑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纹饰流利洒脱而为人们所赞誉,又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而一格,装饰之美居“磁州窑系”诸窑同类产品之上。当阳峪窑还以绞胎、绞釉称奇。宋金“釉下绞彩”瓷以当阳峪窑一带的产品为丰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变化莫测的图案效果,造型有玉壶春瓶、花口瓶、带座瓶、碗、盘、炉、盒、罐、水注、水盂等。陈万里1954年在《论当阳峪窑》一文中曾指出:“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足以与当阳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终逊当阳一筹。”日本的小山富士夫也说“在北宋,没有像修武窑那样富有变化,纹样、色彩丰富的窑”。根据当地人士考察,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柏山窑、西王封窑、狮涧窑等应属一个窑群。由于对当阳峪窑址一直缺少系统的考古发掘,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2.鹤壁集窑
位于河南鹤壁市北10公里的鹤壁集西部,处于羑(yǒu)河两岸陈家、曹家、龙家、李家、邓家之间的广阔地带,面积84万平方米。当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重修柏灵桥碑记》载:“邑西山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经火烧,晶莹发亮,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1952年陈万里先表《调查平原河北二省古瓷窑报告》披露了鹤壁集窑。
该窑创始于唐,经五代、北宋、金,终于元。唐至五代产品主要有白釉碗、注子、黑釉瓶、白釉凸弦纹罐等。入宋以后烧制品种较多,有磁州窑类型的白地黑花,白釉刻花、划花、剔花,褐釉划花及加彩器等,题材内容丰富,有婴戏、人物、龙凤、喜鹊、鸳鸯、雁、鹤、鱼、鸭、鹿等,构图简练,富有生活气息;器表或器内还书、刻、印有姓氏、诗文、吉祥语等各种题款。白底绘黑花多加褐彩,与磁州、当阳峪、扒村等窑大同小异。鹤壁集窑址中一种褐黄釉折沿大盆发现较多,盆里施褐黄釉,外施黑釉,器里刻划游鹅、莲花荷叶、草间奔兔等纹饰,在纹内敷一层薄薄的白化妆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拖出褐黄色纹样,具有特殊风格,而不见于其他瓷窑。鹤壁集窑还烧制定窑风格的印花白瓷,黑釉瓷、钧瓷等。除生活用器外,鹤壁集窑址还出土有俑、马、羊、狗、猴、鸭、龟、狮子等小瓷塑及吹哨、铃铛、象棋、围棋、色子。
3.禹州扒村窑
位于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浅井乡扒村,窑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横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岗坳,总面积达170多万平方米。1950年陈万里先生来禹州调查时发现扒村窑,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后,一些多次来此考察,民国《禹县志·山志》载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张克己为东张镇(今扒村)柏灵翁庙撰写的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为繁荣,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烬之余,百不存一。”
扒村窑流传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装饰为主,其次翠青底绘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红绿彩等时有发现。窑址采集到的标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绿釉黑花、黄釉黑花、白底划花、绿釉划花、黄釉划花、绞胎、绞釉、绞釉画花、孔雀蓝釉、黑釉刻花、黑釉酱彩、黑釉堆线、绿釉、黄釉、宋三彩、红绿彩、钧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为瓶、枕、盘、壶、罐、炉、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种动物玩具。一种折沿大盆在遗址里散布较多,又见于距此不远的白沙宋墓壁画。此大盆既可供妇女梳洗,又可供厨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种多样,需求量自然很大,为扒村窑的特色器型。扒村窑瓷器胎质疏松,釉面不甚结实,容易发生小疵或失亮、剥落现象。白地黑花瓷器釉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装饰构图严谨而繁密,喜用花草、莲瓣、水藻、婴戏、鸟兽等纹样,笔调粗放简练,在似与不似之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有的绘画生动特,在瓷器上表现出写意水墨画风格,为磁州窑系的新亮点。黑釉留白“正八”款龙纹瓶仅在扒村窑产品中有发现,绞釉、绞釉上加画花也是其到之处。不少品种都与临近诸窑有密切关系,白地黑花、白底划花近似鹤壁窑、新密窑、磁州窑,黑釉凸弦纹近似鲁山窑、鹤壁窑、磁州窑,宋三彩、红绿彩近似登封窑、磁州窑。
禹州城内北隅的钧台窑和禹州市西南25公里神垕(hòu)镇窑也烧造磁州窑风格瓷器。1974年钧台窑发掘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也有白瓷、白釉刻花、宋三彩、宋加彩、绞胎、绞釉器等。2001年禹州神重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发掘中,在相当于蒙古到元前期的地层中发现大量白底黑花器,造型有碗、盆、罐等,另有一些红绿彩器。神垕镇北乾明山真武庙《祈雨感应之记》碑和明嘉靖《钧州志》有“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的记载。《大明会典》关于禹州烧贡瓷的记载,和近年来民间人士采集的标本都表明,直到明代中期神垕窑还大量烧造白地黑花等磁州窑风格瓷器。
4.登封曲河窑
磁州窑》》磁州窑系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东南35华里的告城镇曲河村,发现于1961年3月。窑址散布在曲河村内及村北的山坡地上,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约50万平方米。曲河村东一小庙内有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堂碑记》载:“地名曲河,面水势也,其中风景物色,宋以前渺无可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金元两代亦归淹没。”
曲河在北宋时为登封名镇之一,其南临颍河,西环石淙河,北靠风山,附近盛产瓷土原料,有瓷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窑址发现有白釉、绿釉、白釉褐彩、白釉珍珠地、白釉刻花、白釉黑花、三彩、黄釉、青釉等品种,造型有碗、盘、壶、罐、碟、盒、杯、盂、枕等。根据地层叠压和瓷片堆积可推断曲河窑址始于晚唐,兴盛于北宋,衰落在元明。曲河窑的代表品种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珍珠地划花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其珍珠地划花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橄榄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细长,腹部较广;一种为小口、长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体厚重,下部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这类瓶的标本在窑址散布很多。
曲河窑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装饰,一为白釉,一为白赭二者相问,前者为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装饰效果。登封曲河窑作为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场,主要还是满足民间需求,但民间消费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像珍珠地划花、剔花瓷器属于瓷器。
5.新密西关窑、窑沟窑
西关窑位于新密老县城西关公路桥两侧的河沟两岸,窑址长约1000米,宽约2000米。发现于1963年,同年冯先铭先生来此进行复查。发现的标本以白釉为主,黑釉、黄釉、珍珠地刻划花次之,青釉较少。从窑址残片及窑具特征推断,烧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关窑于晚唐五代把唐代金银器上的錾花装饰运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划花装饰,器型有珍珠地划卷枝纹花草纹碗、卷枝纹腰形圆枕、卧鹿纹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划花工艺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窑发扬光大,在磁州窑、扒村窑、鲁山窑等也有发现。
窑沟窑位于新密东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窑沟村,东起窑沟,西至大路沟,南到黑石坡,北达大庙岭,均有遗迹分布,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堆积层以大沟西岸的黄庄南沟为集中,窑沟村一地曾现13座残窑。窑沟窑1961年冬被发现。烧造品种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绘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也有发现,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盘、瓶、灯、枕等。从采集的标本看,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时期为盛烧阶段。其珍珠地划花直接继承了西关窑的工艺,白地黑花装饰则明显受磁州窑的影响,和临近的禹州扒村窑的绘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也有共同点。花卉装饰有其自身的特风格,有菊花、牡丹、莲花、蔓卓、忍冬、梅花等,还有的以鱼藻纹或蝴蝶作映衬,以弦纹、宽带纹和花边图案衬托,有的碗心或枕面书写姓氏、吉祥语、酒令等文字。近年来窑沟窑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标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绘折枝花鸟和草叶纹,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窑工名记。盆大者直径40厘米左右,饰以鱼明。曲河窑的代表品种要算珍珠地划花装饰。珍珠地划花创始于新密西关窑,曲河窑对它有了改进与发展。其珍珠地划花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橄榄形,口底大小相若,瓶身细长,腹部较广;一种为小口、长身造型,瓶高在40厘米以上,近底部胎体厚重,下部划不规则莲瓣纹,中部位置珍珠地划缠枝花卉纹。这类瓶的标本在窑址散布很多。
曲河窑的剔花柳斗杯也有一定特色,有两种不同装饰,一为白釉,一为白赭二者相问,前者为先剔刻后上化妆土及釉,后者先上化妆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制作工序先后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装饰效果。登封曲河窑作为河南唐宋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制瓷窑场,主要还是满足民间需求,但民间消费者的需求不尽相同,像珍珠地划花、剔花瓷器属于瓷器。
5.新密西关窑、窑沟窑
西关窑位于新密老县城西关公路桥两侧的河沟两岸,窑址长约1000米,宽约2000米。发现于1963年,同年冯先铭先生来此进行复查。发现的标本以白釉为主,黑釉、黄釉、珍珠地刻划花次之,青釉较少。从窑址残片及窑具特征推断,烧造年代在唐末至宋初。西关窑于晚唐五代把唐代金银器上的錾花装饰运用到瓷器上,形成珍珠地划花装饰,器型有珍珠地划卷枝纹花草纹碗、卷枝纹腰形圆枕、卧鹿纹珍珠地瓜形枕等。珍珠地划花工艺被稍晚的登封曲河窑发扬光大,在磁州窑、扒村窑、鲁山窑等也有发现。
窑沟窑位于新密东南18公里淆水河南岸的窑沟村,东起窑沟,西至大路沟,南到黑石坡,北达大庙岭,均有遗迹分布,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堆积层以大沟西岸的黄庄南沟为集中,窑沟村一地曾现13座残窑。窑沟窑1961年冬被发现。烧造品种主要是白瓷,其次是黑瓷、白底绘黑花、珍珠地划花,宋三彩也有发现,造型主要有碗、盆、罐、注子,其次是盘、瓶、灯、枕等。从采集的标本看,该窑创烧于五代,北宋时期为盛烧阶段。其珍珠地划花直接继承了西关窑的工艺,白地黑花装饰则明显受磁州窑的影响,和临近的禹州扒村窑的绘画风格有许多相似之处,与修武当阳峪窑、鹤壁集窑也有共同点。花卉装饰有其自身的特风格,有菊花、牡丹、莲花、蔓卓、忍冬、梅花等,还有的以鱼藻纹或蝴蝶作映衬,以弦纹、宽带纹和花边图案衬托,有的碗心或枕面书写姓氏、吉祥语、酒令等文字。近年来窑沟窑出土大量白地黑花瓷器标本,有大盆、梅瓶、花口瓶等,瓶身绘折枝花鸟和草叶纹,并有“王大”“范小三”等窑工名记。盆大者直径40厘米左右,饰以鱼纹、草叶纹,除白釉微黄、黑彩发暗外,形制和数量可与扒村窑同类产品比肩。
6.山西介休窑
位于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是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早发现的一处古瓷窑址。洪山镇附近源神庙内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庙碑阴题名有“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字样。据调查,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数代。早期以烧白瓷为主,中期开始烧制具有定窑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窑址遗存的瓷片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盘、碗、罐、盖碗、盆、洗等。其釉下彩绘多画折枝叶纹,纹饰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洁白的化妆土。其白底红花与磁州窑、当阳峪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划花装饰极为相似,但色彩更加鲜艳漂亮,为介休窑的作品。介休窑金代黑酱釉碗有细线条印花,青黄釉印花大盘上装饰有孩童荡舟于莲池的纹饰。金代黑釉剔花产品多以卷草、鱼莲为装饰,造型有瓶、壶、坛等。山西省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窑址还有位于霍州陈村一带、创于金盛于元的霍窑,位于长治八义镇、在金代以烧造白釉红绿彩的长治窑。
7.山东淄博窑
原名博山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磁村、坡地、华严寺一带。近代《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曾记载。上世纪70年代调查,1976年山东省发掘了磁村窑址,证明磁村窑创始于唐而终于元。磁村窑唐代时烧造黑釉,宋以后烧造白瓷,装饰技法有剔花、划花等,造型有碗、盘、瓶、罐、盏托等。金元时期仍以白釉占多数,黑釉占有一定比例,装饰除剔花、划花外,出现了篦划、绞胎、黑釉凸线、白底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品种。磁村窑产品中的黑釉凸白线纹器(当地人称之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富特色的品种之一,这种装饰与河南鹤壁窑、新密窑、登封窑同类产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白线纹多呈黄色,线条较细,器内壁一般无釉或半釉,而磁村窑的这类产品白线纹色白而粗,器内满釉。磁村窑还烧造一种加彩器,过去称之为“宋加彩”,现在统称红绿彩,磁州窑和河南、山西的不少窑址均有烧造,磁村窑的红绿彩雕塑人像栩栩如生,艺术造诣很高。
8.安徽萧县窑
位于安徽省萧县白土镇,又称萧窑。1960年被发现。调查表明萧县窑创于唐代,碗形、釉色与寿州窑相似。窑址出土白瓷有明显的定窑遗风,黑白釉瓷则有磁州窑风格,还有白釉黑花、黄釉等。器物多为白釉,造型主要是碗,另有枕、双耳罐以及马、牛、鸡、蛙小件瓷塑动物等,应为宋金时期产品。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在萧县白土镇窑址征集到一件白瓷瓶,瓶身刻“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字样,说明萧县窑的下限应为金代。皇统元年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是年宋金双方议和,南疆划淮水为界。《清波杂志》记载金代以仿定瓷为主要特色的宿州窑和泗州窑在萧县窑的南面与东南面,与萧县窑接壤并存。靖康之变以后中原地区窑工大量南逃,金代萧县窑、宿州窑和泗州窑具有定窑和磁州窑产品的风格,应是南逃窑工将中原制瓷工艺传播过去的结果。
拍场数据(仅供参考 )
根据2008年至2014年上拍情况分析,磁州窑上拍数量在不断递增呈逐年增长趋势,2014年成交总额近29788178元,是2012年的2.25倍。
比例增长。二级市场开始逐步关注磁州窑拍卖市场,在市场价格中尚属理性阶段。
从2013年以来,数量有了大幅增加,在磁州窑系器物成交价名中,有6件器物出自2013年。2013年,有4件磁州窑系器物成交价超过500万元。量价齐增,磁州窑系如今已大有抬头之势。
免费在线鉴定!!! 成交!!!
公司:深圳中天艺术品管理有限公司
鉴定出手专线: 李总(古玩经纪人)
咨询 征集邮箱:1162712262@qq.com
咨询:
本公司藏品运作流程:
一:实物鉴定:
(1):深圳市始代古董收藏协会副会长,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文化部.北京)文化CHINA副主任,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鉴赏家 中国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北京历博古今艺术品鉴赏中心鉴赏家
(2)鉴定内容:藏品的断代,藏品的真伪、及藏品真假解析。
二:洽谈合作:
藏品鉴定完后,客户可凭鉴定单与市场部人员洽谈合作事宜,具体合作项目根据藏品实际情况而定
三、藏品操作流程:
1、藏品档案:做好藏品档案,发到公司固定买家库、雅昌网、网易、搜狐、腾讯、深圳商报、晚报、特区报等网络图刊,让买家时间知道该藏品。
2、媒体宣传:同步上传到公司网站,并在全国的主流媒体以及针对古董古玩性交易平台进行宣传,让大家都能看到藏品的信息。
3、实物展览:公司自身拥有竞买、品鉴会,定期邀约大批买家群体,召开买家推荐会。
4、香港澳门新加坡台湾实物出境展:实物出境展览,利用海外市场的优势,达成艺术品的成交率、成交价大化。
四、市场项目:
1、台湾 2、香港 3、新加坡 4、国内(竞买、品鉴、大型交易会、)均由机构审批、核实下发相关文献,平台结合制度。
五、藏品一经合作,藏品信息将在各大报纸及网站同步推广,加大藏品曝光率,提高藏品成交率。
查看全部介绍
网站地图